【鉴定中药材名】白薇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萝摩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tn Bge.或蔓生白薇(变色白前)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薇,由微字演化而来。本植物须根色白而微细,故名白薇。
【药材历史考证】白薇的始载本草《神农本草经》云:“白薇,味苦、平。”《名医别录》云:“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干。”《本草经集注》云:“近道处处有。根状似牛膝而短小尔。”以上本草所述欠详,难以考定其品种来源。《增订伪药条辨》曰:“白薇产山东者,根皮赤黄色,内白黄色,形类牛膝,实心,头下有细须根,短而柔软可曲。”根据以上本草所述“实心”的特征,结合《神农本草经》谓本品“味苦”和《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白薇”图考证,与现今药用白薇相符。
《本草图经》曰:“今陕西诸郡及滁、舒、润、辽州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并附有“滁州白薇”图。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现今药用白前相符。目前,在我国安徽及其他部分省区仍有白前与白薇混用现象。
《本草乘雅半偈》云:“根似牛膝而细,长尺许,色黄微白,芳香袭人者,白薇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芳香袭人”的特征考证,与现今药用徐长卿相符。
关于萝摩科的科名,现代文献多误作萝藦科。萝摩子的始载本草《新修本草》云:“萝摩子,味甘,辛、温。无毒。主虚劳。叶食之,功同于子。”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萝摩科的萝摩,应为萝摩,而不是萝藦。
【植物形态鉴定】
1.白薇多年生草本,高达50cm。根须状,有香气。茎直立,被短柔毛,具乳汁。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8cm,宽3~4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均被有白色绒毛,侧脉6~7对。伞形状聚伞花序有花8~10朵,腋生,无总花梗;花深紫色,直径约10mm;花萼5深裂,外面有绒毛,内面基部有小腺体5个;花冠辐状,外面有短柔毛,内面无毛,5深裂,裂片卵形,具缘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状,圆形,与合蕊柱等长;花药顶端具1圆形的膜片;柱头扁平。蓇荚果单生,顶端渐尖,基部钝形,中间膨大,长9cm,直经5~10mm;种子扁平,种毛白色,长约3cm。花期4~8月,果期6~8月。
2.蔓生白薇与白薇主要区别特征:半灌木;茎上部缠绕,下部直立,全株被绒毛。叶片宽卵形或椭圆形,长7~10cm,宽3~6cm;花冠内面被柔毛。花期5~8月,果期7~9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
1.白薇根横切面:表皮1列细胞。皮层宽阔,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内皮层细胞壁厚。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均木化。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径向延长。皮层有乳汁管,有时可见石细胞。维管束双韧型。髓部有石细胞散在。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2.蔓生白薇根及根茎横切面:根与白薇相似。根茎皮层无乳汁管,有的有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并有石细胞存在。
【药材理化鉴定】
【生境分布】白薇生于河边、干荒地、草丛中、山沟边及林下草地;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蔓生白薇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或溪流旁;分布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区。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性能功用】苦、咸,寒。归胃经、肝经、肾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内服:4.5~9g,水煎服。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最近更新时间:201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