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北沙参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因其主产于我国北方沿海沙地,功效与沙参相似,故名北沙参。
【药材历史考证】沙参原无南北之分。至明、清时期的《本草汇言》、《本草从新》、《本草求真》中才逐渐出现有南、北沙参之名。但其大多所述欠详,难以考定其植物来源。《本草逢源》曰:“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以上所述“北者质坚”,与现今药用北沙参质地相符。
曹炳章在《增订伪药条辨》载:“按北沙参,山东日照、故墩、莱阳、海南各县均出。海南出者,条细质坚,皮光洁,色白润泽,为最佳。莱阳出者质略松,皮略糙,白黄色,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条粗质松,皮糙黄色者次。关东出者,粗松质硬,皮糙,杏黄色,更次。其他台湾、福建、湖广出者,粗大松糙,为最次。”根据以上本草所述产地与形态考证,与现今药用北沙参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5~20cm。主根细长,长达30cm,稀分枝。茎下部埋于沙中,上部露于地面,直立,不分枝。基生叶叶柄长达12cm,基部成宽鞘状,边缘膜质;叶片革质,卵圆形或宽三角状卵形,为一至三回三出式分裂,裂片羽状排列,卵圆形,长1.5~6cm,宽1~4cm,顶端圆至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两面无毛或疏生细柔毛;茎上部叶不裂,卵形,边缘有三角形圆锯齿。复伞形花序顶生一密生灰褐色绒毛;总苞片无或有;伞辐10~20,长1~2cm,不等长;小总苞片8~12,披针形;每一伞形花序有花15~20朵,被绒毛;萼齿5,狭三角状披针形,疏生粗毛;花瓣5,白色,先端内折;雄蕊5,花丝向内弯;子房下位,花柱基扁圆锥形,花柱2裂。双悬果圆形或椭圆形,直径达1cm,果棱有木栓质翅,被棕色粗毛;分果的横剖面扁椭圆形,具5个角棱,合生面平坦,油管较多,连成1圈,胚乳腹面略凹陷。花期5~7月,果期6~8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5cm,直径4~12mm。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有分泌道散在。不去外皮的可见木栓层。韧皮部宽广,射线明显;外侧筛管群颓废成条状;分泌道散列,直径20~65μm,内含黄棕色分泌物,周围分泌细胞5~8个。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2~5列细胞;导管大多成“V”形排列;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粉粒。
【商品规格】
一等:干货。呈细长圆柱形,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质坚而脆。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有黄色木质心。微有香气,味微甘。条长34cm以上,上中部直径3~6mm。无芦头、细尾须、油条、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条长23cm以上。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条长22cm以下,粗细不分,间有破碎。
【生境分布】野生于海边沙滩或栽培于疏松的砂质土壤。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稍晾,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或洗净直接干燥。
【饮片炮制】除去残茎及杂质,略润,切段,晒干。
【性能功用】甘、微苦,微寒。归肺经、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内服:4.5~9g,水煎服。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蛀。
最近更新时间:201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