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小茴香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茴,由回字加草字头而成。孙思邈《千金·;食治》释其名曰:“除口气,臭肉和水煮,下少许,即无臭气,故曰茴香。”因其药材比八角茴香小,故名小茴香。
【药材历史考证】小茴香,又名茴香子,原名怀香子。其始载本草《药性论》云:“怀香亦可单用,味苦、辛。和诸食中甚香,破一切臭气。又卒恶心,腹中不安。取茎、叶煮食之,即差。川中多食之。”《新修本草》云:“叶似老胡荽,极细,茎粗,高五六尺,丛生。”《本草图经》曰:“怀香子亦名茴香。……今交广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三月生叶似老胡荽,极疏细,作丛。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头如伞盖,黄色。结实如麦而小,青色。北人呼为土茴香。……八九月采实,阴干。今近地人家园圃种之甚多。”
并附有“怀香子”和“简州怀香子”图。李时珍曰:“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黄。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俗呼为大茴香,今惟以宁夏出者第一。其他处小者,谓之小茴香。”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小茴香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0.4~2m,全株无毛。茎直立,灰绿色或苍白色,多分枝。较下部的茎生叶柄长5~15cm,中部或上部的叶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4~30cm,宽5~40cm,4~5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1~6cm,宽约1mm。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序梗长2~25cm;伞辐6~29,不等长,长1.5~10cm;小伞形花序有花19~39朵;花柄纤细,不等长;无萼齿;花瓣5,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圆形,长约1mm,先端有内折的小舌片,中脉1条;花丝略长于花瓣,花药卵圆形,淡黄色;花柱基圆柱形,花柱极短。双悬果长圆形,长4~6mm,宽1.5~2.2mm,主棱5条,尖锐;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辛。
【药材显微鉴定】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纵棱处有维管束,其周围有多数木化网纹细胞;背面纵棱间各有大的椭圆形棕色油管1个,接合面有油管2个,共有6个。内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细胞长短不一。种皮细胞扁长,含棕色物。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数糊粉粒,每个糊粉粒中含有细小草酸钙簇晶。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适量,冷浸l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显紫色。(检查香豆素)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适量,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0.4%2,4-二硝基苯肼2mol/L盐酸溶液2~3滴,显橘红色。(检查茴香脑)
【生境分布】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现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饮片炮制】
1.小茴香:除去杂质。
2.盐小茴香:取净小茴香,照盐水炙法炒至微黄色。
【性能功用】辛,温。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内服:3~6g,水煎服。
【附注】
1.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2.内蒙古、甘肃、广西、安徽、北京等地曾将伞形科植物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充作小茴香药用。其原植物与小茴香主要区别特征:一年至二年生草本。茎单一,直立。叶片轮廓宽卵形,三至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mm,宽不及0.5mm。花瓣长圆形或近方形。双悬果卵状椭圆形,长3~5mm,宽2~3mm。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南部,现我国东北及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其药材性状特征:果实呈扁平卵状椭圆形,顶端具微突起的柱头残基。长3~5mm,宽2~3mm,中间褐绿色,两侧淡褐色,背面有明显的3条纵棱(小茴香则有明显的5条纵棱),两侧有宽翅。气微香,味辛。本品小茴香来源、功效不同,应视为小茴香的误用品。
最近更新时间:201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