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油松节| 荆芥| 刺猬皮| 灵芝| 北沙参| 太子参| 水飞蓟| 白蔹| 海螵蛸| 广东刘寄| 五加皮| 滑石| 黄皮核| 鹰不泊| 两头尖| 燕窝| 虎杖| 刀豆|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天麻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冬、春两季采挖其地下块茎,冬挖者为“冬麻”,体重饱满质良;春挖者为“春麻”,皮多皱缩质次。采挖后,洗净泥土,除去地上茎,及时擦去粗皮,浸入明矾水中约30分钟后,捞起蒸至内无白心为度,取出晾至半干,低温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药汁制(《雷公》)、唐代有酒浸(《颅囟经》)法。宋代增加了微炒(《圣惠方》)、炙制(《博济》)、酒浸后湿纸裹煨、炮、面裹煨(《史载》)、酒浸炙(《总录》)、酒浸炒(<;朱氏》)等方法。明、清时代又增加了麸炒(《普济方》)、焙制(《婴童》)、酒洗后焙干(《医学》)、火煅(《回春》)、火炮(《保元》)、蒸制(《辨义》)、姜制(《幼幼》)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天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黑色泛油者,大小个分开,浸泡至3~4成透时,取出,润软,或蒸软,切薄片,干燥。

  2、炒天麻先:取麦麸撒入热锅内,见冒烟时,投入天麻片,用文火炒至黄色,略见焦斑时,取出,摊凉。或用清炒法,炒至黄色,略见焦斑时,取出,摊凉。每天麻100kg,用麦麸10kg。

  【质量标准】天麻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4.5%,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0%。按干燥品计算,含天麻素不得少于0.20%。

  【饮片性状】天麻为不规则的薄片,角质样,半透明,有光泽,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无纤维点,质脆,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感。炒天麻,表面黄色,略见焦斑,质脆,气香。

  【炮制目的】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能。用于头痛眩晕,惊风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小儿急慢惊风,及破伤风等。

  天麻临床多用生品,味甘,质润,善治一切风证。以平肝息风止痉为其功。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抽搐,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等。天麻蒸制后,便于软化切片,同时经加热可破坏酶,保存有效成分,炒后可减少黏腻之性,便于服用,用酒制可资助天麻通达血脉,增其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煨天麻,药性和缓,养阴而息风。

  【临床应用

  1、生用

  (1)眩晕头痛:常与钩藤黄芩牛膝等同用,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作用,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若与半夏白术茯苓同用,用于风痰上扰的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心悟》)。

  (2)小儿惊风:常与炒僵蚕、炒全蝎防风等同用,具有息风止痉的作用,用于小儿惊风,壮热昏愦,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痰涎不利,如天麻防风丸(《局方》);若与钩藤、羚羊角、全蝎等同用,具有祛风止痉的作用,用于小儿急惊风之痰热壅盛,惊悸壮热,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眼目上翻,如钩藤饮(《金鉴》);若与蝉蜕、钩藤、防风等同用,用于小儿慢惊风,吐利,如钩藤饮子(《药证》)。

  (3)偏正头痛:常与附子、半夏、川芎等同用,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用于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风旋运,起坐不能,如天麻丸(《总录》)。

  (4)中风:常与川芎、白僵蚕、白附子等同用,具有息风止痉的作用,用于中风口眼喁斜,言语不正,如天麻丸(《圣惠方》);若与炮附子、人参、白术等同用,用于脾脏中风,身体怠惰,四肢缓弱,恶风头痛,舌本强直,言语謇涩,如天麻丸(《圣惠方》);若与白附子(炮)、南星(炮)、全蝎(炒)等同用,用于产后中风,口噤,如天麻散(《准绳》)。

  (5)破伤风:常与南星、防风、白附子等同用,具有祛风解痉的作用,用于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摄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2、酒制

  (1)防治中风:天麻(酒浸)、常与牛膝(酒浸)、炒杜仲、炮附子等同用,用于防治中风方;如天麻丸,又名易志天麻丸(《仁斋直指方》)。

  (2)风湿痹痛:酒制天麻常与羌活、秦艽、牛膝等同用,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如天麻散(《圣惠方》)。

  3、炒制用

  (1)小儿慢惊风:炒天麻常与人参、炒白术、炒白僵蚕等同用,用于小儿慢惊风,吐泻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如醒脾散(《活幼口议》)。

  (2)垂帘障:炒天麻常与石决明(醋煅)、炒白蒺藜、蝉蜕等同用,用于垂帘障,昏暗失明,如天麻退翳散(《瑶函》)。

  4、煨制用

  (1)小儿慢惊风:煨天麻常与全蝎(去毒,炒)、防风、白芷等同用,具有息风止痉的作用,用于小儿慢惊风,如观音散(《幼科发挥》)。

  (2)孕妇中风:天麻(煨)常与白附子、僵蚕(炒)、半夏(制)等同用,用于孕妇中风痰涌,口噤脉滑,如僵蚕散(《医略六书》)。

  【现代研究】天麻中含有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3,4-=羟基苯甲醛,4,4&rsquo;-二羟基二苯基甲烷,4,4';-二羟基二苄醚,对羟苄基乙基醚,三[4(&beta;-葡萄吡喃糖基)一氧一苄基]-柠檬酸酯,4-乙氧甲苯基-4&rsquo;-羟苄基醚,此外尚含有Grastrodioside,为一种双(4羟苄基)醚一单氧-&beta;-D-吡喃葡萄糖苷,4-(4L羟苄基氧)苄基甲醚,双(4-羟苄基)醚,4-羟基苄基甲醚。天麻中还含有胡萝卜苷,柠檬酸,柠檬酸单甲酯,棕榈酸,&beta;-谷甾醇以及抗真菌蛋白,天麻匀多糖,微量元素等。

  天麻具有可显著地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对猴、鸽也有镇静作用,其作用原理可能与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天麻能降低戊四氮所致动物惊厥率和死亡率,缩短阵挛时间。天麻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能明显对抗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热板法也证明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天麻液对在位豚鼠心脏有轻度减慢心率的作用,而不影响心收缩幅度;天麻素有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特别是在缺氧情况下获得能量的作用,还对心肌细胞中毒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天麻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循环,增加心肌供氧,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对大鼠、家兔有迅速降压作用,最大降低73%,持续1~1.5小时。天麻对常压缺氧小鼠有耐受能力,明显延长死亡时间。对耐受低压(负压300mmHg)缺氧能力也显著。天麻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菌酶活力。

  天麻的加工以趁鲜除去外皮,洗净,蒸透,低温干燥为合理,或洗净后用4%明矾水溶液蒸或煮至透心,然后低温干燥,商品外观好,天麻素的含量较高,可以采用。

  采用将天麻置减压罐内,先减压再恢复常压浸泡的软化方法,可使天麻水分适中,内外湿度均匀,表面不粘泡,内部无干心,极易切片,片型、色泽好。还有人提出用远红外线干燥箱烘制天麻,温度60~70℃干燥1小时软化,可避免浸润过程中有效成分溶于水或水解而降低药效。洗净后滤干水分,在70℃(土5℃)恒温烘烤0.5~1小时,趁热软时切片,片面平整,损耗率低,仅为3%以下。

  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了不同方法加工的天麻中天麻素及其苷元的含量。发现蒸制加工和干燥加工都能使天麻素显著增加,苷元相应减少。天麻素及苷元的变化可能是一种可逆的动态变化。天麻素及苷元虽有相同的药理作用,但因苷元易氧化损失,因此天麻的上述炮制方法对提高和保证药材质量是有意义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工前后天麻中天麻素和苷元的含量,结果是加工后天麻素含量显著高于未加工的天麻饮片,而苷元含量以未加工者较高。另有实验证明,新鲜、完整、无创伤的原个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随着加工前放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苷元含量却相反。原皮新鲜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比去表皮(或因挖掘而损伤外皮者)者高。新鲜天麻一般在产地就经水煮或蒸制,目的是杀酶,防止有效成分天麻素的酶解;蒸法与煮法,两者均可,主要是控制蒸煮时间,否则也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的下降。

  【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姜制、煨制等。

  2、文献摘录“此乃治风痹药,故为此修事也。若治肝经风虚,惟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纲目》)

  【总结】天麻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姜制、麸制、煨制、蒸制、炒炙、药汁制等。现代以蒸制为主,部分地区仍沿用酒蒸等法。天麻为治风痹之药,酒制后能增强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作用。

  天麻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天麻素(天麻苷),该成分易被与之共存的酶所分解(酶解),实验结果表明,生天麻蒸制后,能有效地杀酶灭活,避免天麻素的酶解而致含量降低,同时蒸制后也有利于天麻的切制。

  对天麻生品饮片与炒制品有效成分比较分析,除姜制品外,清炒、蜜制品的天麻素醇浸出含量显著高于生品饮片的醇浸出含量,从而使天麻炒制后疗效显著提高。经初步分析其化学变化为炒制天麻过程中高温既可除去其中一定量水分,又可破坏天麻的&beta;-苷键酶,使天麻在长时间醇浸过程中能减少天麻素的水解,同时蜂蜜中含有还原糖,在蜜制过程中能防止天麻素的氧化分解,这同炮制加工能提高药物疗效的原理相一致。因此天麻清炒和蜜制两种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最近更新时间:2015-09-03

中药炮制推荐文章

广东海桐皮广东海桐皮

豹骨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豹骨炮制方法在古代有粉碎,醋浸等炮制法,现代炮制方法有酒制、砂炒、油炸等炮制法,豹骨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碎块或小段,表面淡...[详细] 人中白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人中白炮制方法在古代有烧炭炮制、炒制等炮制法,现代炮制方法有生用、煅炒制品等炮制法,人中白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小块,长1~2c...[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正规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如果有错误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中药 | 网站地图 | 中药材名称大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 www.zhong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