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参| 广东王不| 海风藤| 问荆| 土党参| 拳参| 麻油| 佩兰| 巴戟天| 水飞蓟| 牡丹皮| 桑白皮| 亚麻子| 红天葵| 僵蚕| 猪牙皂| 水红花子| 棕榈| 白鲜皮|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成药大全 > 六味地黄丸 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QQ朋友网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药名】六味地黄丸 Liuwei Dihuang Wan

  【处方熟地黄160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

  【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最多,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量大于泻药量,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制备方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35~50克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剂型规格】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质量控制

  1.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2.显微鉴别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薄层色谱法鉴别牡丹皮(丹皮酚)。

  3.除应符合丸剂有关的各项规定外,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山茱萸以马钱苷(C17H26O10)计,水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70毫克,小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50毫克,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4.5毫克。本品含牡丹皮按丹皮酚(C9H10O3)计,水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9毫克,小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70毫克,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3毫克。

  【使用禁忌】脾虚泄泻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极显著地促进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并能显著地提高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超氧基释放水平,且在适当浓度范围内,六味地黄丸对多型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起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抗DNA损伤的作用,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作用的主要机理所在。六味地黄丸通过降低iNOS表达,减少活性氮氧中间产物或活性氮氧终产物形成的可能性,降低脂质的过氧化,减少LDL氧化形成氧化LDL,抑制AS的发生和发展。有人应用荧光光度法测定出六味地黄丸(汤)中硒含量较高,硒能防止可诱发各种癌症的过氧化酶和自由基的生成。 给小鼠灌胃六味地黄丸,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胸腺、脾脏重量减轻,使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能抑制地塞米松所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下降和血中ANAE/淋巴细胞比率降低。实验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及其补、泻组分通过不同途径提高机体抗衰老能力。

  三补组分能延长果蝇生存期,提高衰老小鼠组织端粒酶活性。三泻组分能降低衰老小鼠血清丙二醛水平;还能增加小鼠肝糖原的含量,降低实验性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水平,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对糖负荷试验鼠的糖耐量有改善作用;能降低正常和阴虚动物的血糖含量。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对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的瘤株无直接作用,但能抑制多种化学诱变剂的诱瘤作用,促进骨髓干细胞和淋巴组织增生作用。研究还证明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苷混合部位,能够明显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并且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几乎没有细胞毒性作用,安全剂量高。这一结果说明,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苷混合部位很可能是六味地黄丸治疗骨代谢性疾病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可推测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是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治疗食管上皮增生、肾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前列腺炎、遗尿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红斑狼疮、中心性视网膜炎及视神经炎等属肾阴虚者。

  【其他制剂

  1.六味地黄颗粒(《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每袋装5克。开水冲服。一次5克,一日2次。

  2.六味地黄胶囊(《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8册) 每粒装0.3克。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

  3.六味地黄软胶囊(《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20册) 每粒装0.38克。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妙相配,滋补肝肾见效奇。

  【贮藏】密封,置于阴凉处。



最近更新时间:2018-09-07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正规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如果有错误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中药 | 网站地图 | 中药材名称大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Copyright © 2016 www.zhong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