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 黄蜀葵| 银柴胡| 防风草| 仙鹤草| 竹节参| 荷叶| 九层塔| 蛇床子| 檀香| 飞龙掌血| 滑石| 罗布麻叶| 青木香| 南山楂| 马桑根| 鸡蛋花| 红花| 急性子|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山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为蔷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落叶乔木。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功能。主治肉食积滞、腹满胀痛、瘀血闭经、高脂血症等。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形态特征:山楂株高6米,小枝紫褐色,有刺。叶宽卵形,基部截形,有3个羽状浅裂,边缘尖锐重锯齿。散房花序,花白色。梨果球形,深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山楂性喜冷凉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喜阴,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培。山地砂质土壤,平地黏壤、砂壤及冲积土壤都能生长。

  种植方法

  一.选地、整地:山楂种植要选土层深厚、半阴坡的砂壤土为好。深翻20~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堆肥2500~3000千克,在深翻后灌水,使土壤沉实,做宽120~130厘米的高畦,四周挖好排水沟。

  二.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10~11月当山楂果实成熟时,选生长健壮、结实较多、果大而无病虫害的树采种。将采摘的果实切开,取出种子,用开水烫种4~5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3~4次,再浸种24小时,捞出晾干水气,用湿细沙贮藏。第二年3月下旬播种,在畦面按行距27厘米开横沟,沟深3~4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稍镇压,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苗高7厘米左右时,按株距7厘米左右定植;苗高70厘米时,于冬季落叶后或早春萌芽前定植。。

  2.嫁接繁殖:采用山楂种子繁殖的实生苗作砧木,砧木苗具1~2片真叶时,按株距3~5厘米定苗。苗高40~60厘米、粗0.4~0.5厘米时,于4月枝接或8月芽接均可。嫁接成活培育1~2年后,按行距4~5米×3米开穴定植。定植时,施足基肥,每穴1株,使根系伸展,覆土居浇水。

  栽培技术

  一.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山楂种子播种在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松土、除草:移栽苗每年可除草2~3次。

  2.追肥:一般追肥2次。第一次追肥在5月下旬,每667平方米施入人畜粪尿20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第二次在6月下旬,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15千克。定植后,于每年春季结合中耕,每株施入畜粪水25~30千克,施后盖土。冬季落叶后,每株沟施土杂肥25~30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

  3.排、灌水:山楂结果初期需水较多,长期干旱会引起大量落果,应及时灌水;每年冬、春要疏通排水沟渠,以防暴雨水涝。

  4.整形:修剪树型以自然圆头形为好,主枝要分层排列,依主枝自然排列的习性,在树冠内要有2~3层主枝,每层主枝3~4个。秋季结合采收,剪去重叠枝、病虫枝、枯枝,使树冠内通风透光。

  二.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锈病、枯梢病和毛毡病。山楂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新梢、果实及果柄,叶片受害呈橘黄色斑点,表面产生红色小粒点,病斑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在隆起部位生灰色至灰褐色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锈孢子;山楂枯梢病又称枝枯病,主要为害果桩,染病初期果桩由上而下变黑干枯,病与健部界限明显,病部产生黑色小点粒,后期小点粒突破表皮外露,表皮纵向开裂,翌春病斑向下延伸,环绕基部后新梢枯死,其上的叶片初期萎蔫,后干枯死亡,残留树上不易脱落。

  防治方法:山楂园附近不宜栽植桧柏类针叶树;发病初期选用粉锈宁、退菌特、农抗120等喷雾防治。

  2.虫害:主要有山楂粉蝶和白小食心虫。山楂粉蝶以幼虫蚕食叶片;白小食心虫以幼虫蛀果为害。

  防治方法:成虫产卵盛期选用灭幼脲3号、BT乳剂、溴氰菊酯等喷雾防治。

  采收与加工

  1.采收:山楂定植后2~4年即可开花结果,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果实成熟时采收。采收时,可用手摘下果实或用剪刀剪断果柄,也可在树下铺塑料薄膜,用竹竿敲打击落果实。

  2.加工:将采收后的山楂果实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薄摊暴晒,并经常翻动,晒至用手紧握,松开立即散为度。用干净麻袋包装,置干燥阴凉处即可。


最近更新时间:2020-12-13

中药材种植推荐文章

石吊兰石吊兰

独活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独活种植技术有选地整地、种植方法,独活栽培管理有中耕除草、间苗定苗、追肥壅蔸,以及成熟后的收获与加工方法,还要熟悉独活生...[详细] 生晒术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生晒术种植技术有种茎切好后,盖一层薄土,再盖上黄土,生晒术栽培管理施肥、排水,以及成熟后的收获与加工方法,还要熟悉生晒术...[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首页 | 中药材大全 | 方剂大全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4-2021 www.zhongyoo.com 版权所有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