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黄柏| 降香| 布渣叶| 白芷| 广东王不| 莱菔子| 大叶紫珠| 紫河车| 天花粉| 土党参| 巴戟天| 桂花| 岗梅根| 芒硝| 地龙| 青羊参| 木槿皮| 榧子| 大血藤|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药古籍 > 《温病条辨》 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QQ朋友网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温病条辨》

  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号鞠通,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开始学医。后来,吴瑭去京师参加检校《四库全书》,得到吴又可《温疫论》,于是专心于温病诊治。1794年,北京温病大流行,吴瑭悬壶济世,大显身手。

  吴瑭认为,元代王履虽能辨证温病,但论之未详;吴又可区分伤寒、温病,但立法欠精纯;叶天士立论精细,但立法甚简,皆未能透达圆满。于是,他取诸贤精妙,考之《黄帝内经》,参以个人心得,统论温病,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共7卷,卷首为《原病篇》,源于《黄帝内经》条文,“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相当于全书的总纲;卷1~卷3分别是《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分述心肺和心包上焦温病、脾胃和大肠病变、肝肾下焦温病。三焦篇总共238法,198方,这3卷是《温病条辨》的精华部分;卷4为《杂说》,录其部分心得体会;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卷6为《解儿难》,专论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症。卷4~卷6共收录短文59篇,编写体例仿《伤寒论》,以条文分证,故称“条辨”;又为避免后人曲解原意,自加分注。

  《温病条辨》主要内容在三焦篇,以三焦为纲,以病名为目,把脏腑经络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都穿插在三焦病之中,具有以下特点。

  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病因为温热的各种发热性疾病的总称,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暑湿)、秋燥及非时之冬温,其病因有三个:一是“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二是“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三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吴又可)所云戾气”。可见,吴又可所论述的具有传染性的温疫,只是吴瑭所论述的温病的一种。

  吴瑭将温病分为9类,分别是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吴瑭同意吴又可温邪自口鼻而入的观点,但温邪侵入后的始病部位却不相同。他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这是因为“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但需要指出的是,“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这个说法太过绝对。

  创立温病三焦辨证法

  吴瑭对温病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体系。他将温病的变化过程由浅入深,分成3个层次:上焦为心肺和心包。中焦为脾、胃、大肠。因为大肠和胃的关系非常密切,胃热会导致肠燥,所以将大肠划分至中焦。下焦包括肝和肾。因为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肾同源,所以把肝列于下焦。

  三焦病变的变化特点是病机紧扣相关脏腑,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传入中焦为顺传,如由肺而传入心包则为逆传。中焦病不愈,多传入下焦肝肾。吴瑭提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

  但这个变化规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变化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亦有中焦证未除又出现下焦证的。在变化过程中,强调个体正气的抗邪能力,不一定三焦传遍,如不伤阴,可中道而愈。吴瑭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

  吴瑭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叶桂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三焦辨证系统中将三焦明确落实到相应的脏腑及其相关功能,辨证更简洁,说理更清楚,使用更方便,因此流传也更为广泛。

  辨证治疗温病

  温病初起,治以辛凉。治温病初起,应谨遵《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原则,用辛凉之剂,清肃上焦,不犯中下,轻以去实。首出3个辛凉之剂: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以供温病初起的不同情况者选用,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中焦温病,分类治疗。无形热盛的用清解泄热法,方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类,用清法来清热保津;但一旦形成有形热邪,便用下法,急下存阴,下法是中焦辨证中的重点。

  下焦温病,必以救阴为急务。吴瑭认为“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并提出了多个具有清热养阴、益津熄风的方剂,如复脉汤类、定风珠类等。这些方剂其实都是从张仲景《伤寒论》的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化裁而来。

  辨证治疗,同中有异。温病所属各病的病因不同,治疗也各有不同,尤其是温毒、暑温、湿温、秋燥与温疟,更是各具特点。同类温病的同类表现,由于病位、病程的不同,治疗也不同。

  明确温病的治疗禁忌。如温病病性为阳、易于伤阴,须禁忌发汗、苦寒药物等可能损伤津液、阴精的治法等。

  吴瑭的《温病条辨》确立了系统的温病学诊治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内容全面系统,理法方药齐备,切合临床实用,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后人将吴瑭和医圣张仲景相提并论,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



最近更新时间:2021-08-27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首页 | 中药材大全 | 方剂大全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4-2021 www.zhongyoo.com 版权所有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