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水红花子
【药材来源鉴定】为蓼科植物荭草(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水荭子。此草喜生于水边湿地,花淡红色,故名水红花,又名红蓼。其种子入药,名水红花子。
【药材历史考证】水红花子原植物名荭草,其始载本草《名医别录》云:“荭草,……如马蓼而大,生水旁,五月采实。”《本草图经》曰:“荭草即水红也。旧不著所出州郡,云生水旁,今所在下湿地皆有之,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李时珍曰:“其茎粗如拇指,有毛。其叶大如商陆。花色浅红,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枣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水红花子的原植物荭草相符。《本草衍义》称本品为“水荭子”。水红花子之名见载于《滇南本草》。
【植物形态鉴定】一年生草本,高1~3米,全株被长柔毛。茎直立,中空,多分枝,具膨大的节。叶互生;叶片广卵形或卵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顶端长尖,基部近圆形或近楔形,全缘,侧脉约12对,两面均被柔毛;叶柄长3~8cm;托叶鞘筒状,膜质,抱茎,被长毛,上端常展开成环状的翅,绿色,具缘毛。总状花序由多数小花穗组成,顶生或腋生,略下垂;苞片呈鞘状,外面有长毛;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无毛;雄蕊7~8,着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扁圆形,棕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扁圆形,直径2~3.5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有的红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中部略有纵向隆起。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质花被残留。质硬。气微,味淡。
【药材显微鉴定】果实粉末灰棕色。主要特征:①淀粉众多,单粒类圆形,偶见多角形,直径2~25微米,脐点点状,隐约可见;复粒由数十至数百粒聚合成不规则团块状。②外果皮栅状细胞1列,长136~187微米,直径约17微米,外壁及侧壁不规则增厚,内壁薄;顶面观呈多角形,壁厚约7微米,棕色。③种皮内表皮角质层碎片长条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多反卷,常带有壁波形或不规则长方形的种皮细胞。④脂肪油滴少见。如有花被片残存,可见具六角形雕纹的花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新鲜研磨的粉末0.5克,加乙醇5毫升,温浸0.5~1小时,滤过。滤液加少许锌粉,再加数滴浓盐酸,微热,溶液显橙红色。(检查黄酮类)
2.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样品粗粉1克,加1%盐酸15毫升,微沸约1小时,滤过,滤液加乙醚提取二次,合并醚液,加少许无水硫酸钠脱水,浓缩,点样。吸附剂:硅胶G(青岛)10克,加锌粉1克,再加1%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35毫升,铺板,干燥后活化1小时。展开剂:正丁醇-醋酸-水(5:1:4)。展距:10厘米。显色剂:置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然后喷6%盐酸,如不立即显色,可加热,斑点显橙红色。
【生境分布】生于田间、湖岸边、路旁湿地。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江苏、山东等省区。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性能功用】咸,微寒。归肝经、胃经。散血消瘕,消积止痛。用于癓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胃脘胀痛。内服: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熬膏敷患处。
【附注】置干燥处贮藏。
最近更新时间:201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