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丁香| 九里香| 红鱼眼| 穿破石| 蛤蚧| 沙苑子| 人参叶| 白果| 陆英| 巫山淫羊| 四季青| 细辛| 仙茅| 黄皮核| 莪术| 羊耳菊| 橘核| 陈皮|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大豆黄卷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大豆黄卷为豆科植物大豆G 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而得。秋季采收,全年均可加工。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炒法(《千金》)和发芽方法(《新修》)。宋代又增加了焙制(《宝产》)。金元时代有“煮去沫”的方法(《儒门》)。明代对发芽法叙述较详(《品汇》),并有蒸法(《原始》)。清代有醋炒法(《本草述》),对发芽的作用论述也较多(《长沙》、《便读》、《问答》)。

  【现代炮制方法

  1、大豆黄卷:取净大豆,用清水浸泡至表皮起皱,放去水,置能排水的容器内,上盖湿布,每天淋水两次,保持湿润,待芽长0.5~1厘米时,取出,干燥。

  2、制大豆黄卷:取灯心草淡竹叶置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煮两次(每次30~60分钟),过滤去渣。药汁与大豆黄卷共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煮至药汁被吸尽,取出干燥。大豆黄卷每100千克,用灯心草1千克、淡竹叶2千克。

  3、炒大豆黄卷:取净大豆黄卷,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至较原色稍深,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大豆黄卷呈肾形,长约8毫米,宽约6毫米;表面黄色(原料黄大豆)或黑色(原料黑大豆),微皱缩,一侧有明显的脐点,一端有黄色卷曲胚根汐}皮质脆易裂开,断面黄色或绿色;无臭,嚼之有豆腥味。制大豆黄卷粒坚韧,味微苦,豆腥气较轻而微清香。炒大豆黄卷粒坚韧,颜色加深,偶见焦斑,略有香气。

  【质量标准】大豆黄卷含水分不得过11.0%,总灰分不得过7.0%,含大豆苷和染料木苷的总量不得少于0.080%。

  【炮制目的】大豆黄卷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具有分利湿热,清解表邪的功能。

  生大豆黄卷善于通达宣利,其性偏凉,故可分利湿热,亦能解散表邪。常用于夏月感冒、暑湿、湿温,亦用于湿痹,水肿胀满。制大豆黄卷宣发作用减弱,清热利湿作用增强,用于暑湿、湿温。炒大豆黄卷清解表邪作用极弱,长于利湿舒筋,兼益脾胃,常用于湿痹筋挛疼痛,水肿胀满。

  【应用选择

  1、生用

  (1)小儿撮口:用初生豆芽,烂研,绞汁和乳灌服,可治小儿撮口和发噤(《圣惠方》)。

  (2)夏月感冒:与紫苏合用,可治夏月感冒,恶寒发热(《中药临床应用》)。

  治暑湿、湿温、湿痹、水肿胀满,其配伍原则、用法与制大豆黄卷或炒大豆黄卷相似。

  2、制用

  (1)制大豆黄卷:暑湿、湿温:常与半夏茯苓黄芩、滑石、通草等同用,可治暑湿或湿温口渴胸闷,身热不扬,小便短赤等,能宣化内蕴之湿热。亦可与滑石、厚朴蚕沙金银花香薷等合用,治外感暑湿,有祛暑化湿作用。如豆卷汤(《中药临床应用》),方中豆卷可生用或制用。

  (2)炒大豆黄卷

  ①湿痹:常与薏苡仁、蚕沙、秦艽木瓜等同用,具有祛湿蠲痹作用,可用于湿邪所致的骨节疼痛,肢体重着,痛处不易转移者。《普济方》黄卷散,单用炒豆卷酥拌为末服,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

  ②水肿胀满: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等同用,具有利水通肠作用,可治水肿胀满,方如大豆散(《总录》),方中大豆黄卷亦可单炒。

  【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麻黄煎汤制、清瘟解毒汤制等。

  2、文献摘录“黄豆发芽,则能升达脾胃之气,故仲景薯蓣丸,用以补脾。”(《问答》)

  【总结】大豆黄卷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但炮制方法唐代才有记述。古代多以炒制品入药,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凡使并用炒过,方入药用。”炒制的火候亦有微炒,炒令香熟,炒至烟去等不同要求。近代全国各地均以生用为主,但个别地区保持炒用。灯心、淡竹叶制,麻黄煎汤制,清瘟解毒汤制均非古法,为近代个别地区的炮制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大豆黄卷清热利湿或宣散表邪的作用。其发芽的长度,古法多以芽生即取出干燥,这与近代的认识一致,发芽过长会降低疗效。

  大豆黄卷作用平和,其发散作用弱,主要功用是清利湿热,为夏季常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干湿热内蕴之证,如外感暑湿,湿温发热等;若用于湿痹骨节疼痛,水肿胀满,也以兼有热象为宜,故现今多生用,既能清热利湿,舒筋,又能发散表邪,二者兼顾。


最近更新时间:2018-08-05

中药炮制推荐文章

前胡前胡

韭菜子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韭菜子炮制方法在古代有熬法、酒制、焙制等炮制法,现代炮制方法有生用、炒制等炮制法,韭菜子饮片性状呈半圆形或半卵囡形,略扁...[详细] 禹余粮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禹余粮炮制方法在古代有酒制、针砂、醋制等炮制法,现代炮制方法有生用、煅制等炮制法,禹余粮饮片性状为不规则块状,常呈结核状...[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正规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如果有错误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中药 | 网站地图 | 中药材名称大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Copyright © 2016 www.zhong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