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白薇为萝摩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净残茎及须根,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糯米泔浸一宿再蒸(《雷公》)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炒法(《总录》)、焙制(《宝产》)的方法。直至清代又增加了酒洗后糯米泔浸,再蒸晒(《本草汇》)及酒洗用(《说约》)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白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筛去碎屑。
2、蜜白薇: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白薇段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白薇段每100千克用炼蜜25千克。
【饮片性状】白薇为不规则的小段,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切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蜜白薇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味微甜。
【质量标准】白薇含杂质不得过4%,水分不得过11.0%,总灰分不得过13.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0%,稀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9.0%。
【炮制目的】白薇味苦、咸,性寒。归胃经、肝经、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能。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
白薇生用性寒,以凉血,通淋,解毒疗疮为主。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经久不退,热淋,血淋,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经蜜炙后,其性偏润,以退虚热为好。用于阴虚内热,产后血虚发热,骨蒸潮热等。
【应用选择】
1、生用
(1)外感发热:常与麻黄、贝母、杏仁等同用。具有解表、清热的作用,用于外感发热,及发热喘嗽,如白薇散(《千金》)。
(2)上热下寒:常与干地黄、干姜、车前子等同用,用于上热下寒,妇人不孕,如白薇丸(《千金》)。
(3)热人血室:常与青蒿、鳖甲、知母等同用,具有滋阴退热的作用,用于热入血室,夜多谵语,如章氏青蒿鳖甲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4)热淋、血淋:常与赤芍同用,具有清热通淋的作用,用于血淋,热淋,如白薇散(《丹溪》)。
(5)金疮疼痛:常与炒枳实、辛夷仁、天花粉等同用,具有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金疮疼痛,如白薇散(《准绳》)。
(6)血厥:常与当归、人参同用,用于平居无痰,忽然如死,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醒,如白薇汤(《全生指迷方》)。
(7)血管抑制性晕厥;常与当归、党参、炙甘草同用,用于血管抑制性晕厥。
(8)盗汗、热淋、血淋:常与地骨皮等清退虚热药同用,用于体虚低热盗汗,结核病潮热;与车前草配伍,治热淋、血淋。效果明显。(《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
(9)红斑性肢痛症:常与知母、黄连、双花等同用,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红斑性肢痛。
2、制用(蜜制品)
(1)产后虚热:常与当归、人参、甘草等同用,具有退虚热的作用,用于产后血虚发热、昏厥等证。
(2)阴虚内热:常与地骨皮、青蒿、鳖甲等同用,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用于阴虚内热或骨蒸潮热、盗汗等。
【现代研究】白薇含有6种低聚糖苷,苷元为双裂环孕甾烷型。计有:Cynatratoside A、B、C、D、E、F。尚含Glaucogenin A、Glaucoside C、Glaucoside H; Atratoside A、B、C、D;白薇苷C、白薇苷D、白薇苷E、白薇新苷以及Glaucogenin D。
白薇苷能使心肌收缩作用增强,心率变慢。此外白薇具有抗炎、抑菌作用。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焦。
2、文献摘录“酒洗,糯米泔浸,蒸晒用。”(《本草汇》)
【总结】白薇味苦、咸、性寒。古代唯恐苦寒伤胃作泄,用米泔浸蒸以缓和其性。欲理阴虚风动、内热生风之症,宋代有炒制:白薇,微炒,治风惊恐怖(《总录》)。炒制,缓其寒性。明代有酒洗,治月经不调,久不成孕(《景岳》)。酒性热,亦可缓其寒性。蜜炙法起自近代,用于阴虚内热,产后虚热等证。但与之相应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仍有待深入研究。
最近更新时间: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