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根| 紫珠叶| 伸筋草| 椿皮| 紫河车| 谷精草| 红芪| 龙齿| 榕树叶| 厚朴花| 禹州漏芦| 樟木| 海螵蛸| 鳖甲| 大青叶| 相思子| 莱菔子| 苏木| 西瓜皮| 人参
共收录中药895
中药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地黄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洗净,鲜用,习称“鲜地黄”;或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时,或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蒸后绞汁(《金匮》)。梁代有酒浸(《集注》)。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后拌酒再蒸(《雷公》)。唐代有多次蒸制、熬制(《千金方》)、蜜煎(《食疗》)等方法。宋代有烧令黑(《圣惠方》)、醋炒(《博济》)、洒酒九蒸九曝(《史载》)、姜汁炒(《局方》)、九蒸(《朱氏》)等方法。并在酒制地黄的质量上提出了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证类本草》)的要求。元代有酒拌炒、酒煮、盐水炒(《世医》)等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盐煨浸炒、煮制(《普济方》)、蜜拌(《医学》)、酒与砂仁九蒸九曝(《纲目》)、砂仁一茯苓一酒煮(《禁方》)、黄连制(《准绳》)、砂仁炒(《粹言》)、砂仁一茯苓煮(《景岳》)、姜汁浸焙后火煅(《济阴》)、姜酒拌炒(《必读》)、砂仁沉香制(《通玄》)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炒焦(《大成》)、纸包烧存性、面包煨(《本草述》)、乳汁浸(《钩元》)、人乳山药拌蒸(《遵生》)、青盐水炒(《玉楸》)、纸包火煨(《串雅内》)、人乳炒、童便煮、童便拌炒(《得配》)、砂仁酒姜拌蒸(《拾遗》)、红花炒、蛤粉炒(《医醇》)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

  2.生地黄:取干地黄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3.熟地黄

  (1)取洗净的生地,加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酒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生地黄每100千克用黄酒30千克。

  (2)取洗净的生地,置适宜的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千,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4.生地炭取生地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成炭。

  5.熟地黄炭取熟地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为度,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成炭。

  【饮片性状】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折断,切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中部有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为不规则类圆形厚片,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油润黏性,巾间隐现菊花心纹理。周边灰黑色或棕灰色,皱缩。质柔软,坚实,气特异,味微甜、微苦。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乌黑发亮,质滋润而柔软,易粘连。味甜,或微有酒气。生地炭为不规则块片,表面焦黑色,质轻松鼓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蜂窝状裂隙。有焦苦味。熟地炭为不规则块片,表面焦黑色而光亮,质脆,味甜、微苦涩。

  【质量标准】生地黄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5.0%。生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梓醇不得少于0.20%。含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020%。熟地黄含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020%。

  【炮制目的】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咽喉肿痛等。生地黄(干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鲜地黄含质液较多,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经加工干燥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性寒,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经蒸制后的熟地黄,质厚,味浓,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甜,其功能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清蒸熟地滋腻碍脾,加酒蒸制后,则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更有利于补血,并使之补而不腻。生地炒炭或煅炭后,主人血分,以凉血止血为主,用于血热引起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熟地炒炭或煅炭后,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

  【应用选择

  1.鲜用

  (1)热人心包:常与鲜茅根汁、鲜生藕汁、鲜竹沥汁、鲜生姜汁、紫苏梗同用,具有清润心包,濡血增液的作用,用于心包邪热郁蒸,心血亏虚,血虚生烦,躁扰不安,或愦愦无奈,心中不舒,间吐黏涎,呻吟错语,如五汁一枝煎(《重订通俗伤寒论》);若与水牛角汁、小川连、小枳实、生锦纹等同用,用于温热病,热结在腑,上蒸心包,神昏谵语,甚则不语如尸者,如西连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吐血不止:常与粉丹皮、焦山栀、桃仁等同用,具有清营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秋瘟证,热盛伤营,吐血不止,如新加桃仁承气汤(《秋瘟证治要略》);若与羚角片、血见愁、生蒲黄等同用,用于外感温热暑邪,热扰营血,迫血妄行而失血,身热,心烦不卧,如羚角清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3)肝风上扰:常与羚角片、双钩藤、生白芍等同用,具有平肝息风,清热止痉的作用,用于肝风上扰,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如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4)阴虚火旺:常与芍药、甘杞子、天门冬等同用,具有滋阴降火,养血清肝的作用,用于痨瘵阴虚火旺,如地黄膏(《古今医统》)。

  2.生用

  (1)血热出血:常与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同用,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如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若与芍药、丹皮、犀角屑(现已禁用)同用,用于热盛动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如芍药地黄汤(《外台》),现用于急性出血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黄色肝萎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急性白血病、斑疹伤寒、败血症、疔疮肿痛等属热人营血者。

  (2)阴虚发热:常与熟地黄、生姜汁同用,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用于肝脾血虚发热,盗汗口渴,体倦骨痛,筋脉拘挛,如地黄煎(《妇人大全良方》);若与地骨皮、玄参、麦冬等同用,用于虚劳烦热,食少无力,如地骨皮散(《圣惠方》)。

  (3)津枯便秘:常与玄参、麦门冬同用,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阴虚火旺,灼伤阴液,津枯便秘,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4)烦渴多饮:常与玉竹、麦冬、沙参等同用,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舌红口干,烦渴多饮,如益胃汤(《温病条辨》);若与天花粉葛根、麦门冬等同用,用于消渴,口渴多饮,如天花散(《仁斋直指》)。

  (5)骨蒸内热: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等同用,具有养阴退虚热的作用,用于骨蒸内热,或寒热似疟,或朝凉暮热,如青蒿鳖甲丸(《活人方》);若与青蒿、鳖甲、知母等同用,用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消瘦,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6)热毒斑疹:常与牡丹皮木通紫草茸等同用,具有解毒化斑的作用,用于热毒发斑,斑色红如胭脂,或见紫黑者,如解毒化斑汤(《寿世保元》)。

  3.制用

  (1)熟地黄

  ①冲任虚损:常与当归川芎、白芍同用,具有补血调血作用,用于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如四物汤(《局方》)。

  ②遗精梦泄:常与山茱萸、山药、茯苓等同用,具有滋肾填精的作用,用于肾虚不能固摄精液,遗精梦泄,头目眩晕,腰膝萎弱,小便遗溺不禁,如六味地黄丸(《药证》)。

  ③阴虚火烁:常与枸杞子、山药、牛膝等同用,具有滋肾补肝的作用,用于阴虚火烁,髓减骨枯,腰软无力,如补阴丸(《医学心悟》);若与当归、地骨皮、秦艽等同用,用于骨蒸体热劳倦,如地黄散(《幼幼新书》)。

  ④肾虚喘逆:常与山药、山茱萸、五味子等同用,具有补肾纳气平喘的作用,用于肾虚气喘,呃逆,如都气丸(《医宗己任编》);若与炙甘草、当归同用,用于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极垂危者,如贞元饮(《景岳》)。

  ⑤足痿:常与酒牛膝、姜杜仲、酒当归等同用,具有滋阴补肝肾的作用,用于肝肾阴虚,阴血失养,热厥成痿,踝下常觉热痛,如养血壮筋健步丸(《杂病源流犀烛》);若与川芎、当归、羌活等同用,用于久行伤筋,如养肝丸(《杂病源流犀烛》)。

  ⑥眼目昏花:常与车前子(酒蒸)、白芍、当归(酒浸)等同用,具有养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肝血不足,眼目昏花,视物不明,或多眵泪,如养肝丸(《济生方》)。

  (2)生地炭

  ①咯血、衄血:常与大蓟侧柏叶、荷叶炭等同用,具有清热止血的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唾血、痰中血、胸中积血、两胁刺痛,阴虚咳嗽,如八宝治红丹(《处方集》)。

  ②肠风便血:常与地榆炭、侧柏炭、黄连等同用,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肠风下血,痔疮出血,血色鲜红,如止红肠澼丸(《疡科选粹》)。

  ③毒热入于营血:常与双花炭、白茅根、生栀仁等同用,具有清营凉血、解毒的作用,用于皮肤科、外科感染性疾病,毒热人营血,相当于败血症阶段,如解毒凉血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3)熟地炭:崩中漏下:常与艾叶炭、炮姜炭、棕榈炭等同用,具有补血止血的作用,用于冲任虚损,崩中漏下,及血虚出血证。若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当归,益气摄血。

  【现代研究】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主要有梓醇,二氢梓醇,单密力特苷,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密力特苷,Rehmaglutin A、B、C、D,地黄苷A、B、C、D、E,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8-表番木鳖酸,其他苷类尚有葫萝卜苷,1-乙基-β-D-半乳糖苷,cteoside,Isoacteoside,Forsythiaside,3,4--羟基-O-β-D-葡萄糖-(1β3)-4-G咖啡酰-p-D葡萄毗喃糖苷,3,4-=羟基-苯乙基-O-β-D-葡萄吡喃糖-(1β3)-O-β-L-鼠李吡喃糖-(1β6)-4-O-咖啡酰-β-D-葡萄吡喃糖苷,3,4-二羟基-β;苯乙基-O-β-L-,鼠李吡喃糖-(1β3)-O-β-O半乳吡哺糖-(1β6)-4-0-咖啡酰-β-D-葡萄吡喃糖苷。其他尚含有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及微量元素等。

  地黄能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的下降,并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地黄制剂对蛙心的收缩力有显著增强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显著,但大剂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地黄水提取液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地黄可促进血虚动物RBc、Hb的恢复,加快CFU-S、CFV-E的增殖、分化,具有显著的生血作用。生地黄、熟地黄及其炭品的水煎剂都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而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地黄能使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干地黄醇提取物明显促进抗SRPC抗体一溶血素生成,减少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地黄对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亢进及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蛋清所致急性炎症也有抗炎作用。地黄有一定的抗癌活性,这种抗肿瘤作用目前认为与增加免疫功能有关,已证明地黄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地黄能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加强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和硫喷妥钠的催眠作用,同时可对抗安钠咖的兴奋作用,说明地黄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作用部位可能在大脑皮层。此外地黄尚有利尿作用和抑制真菌的作用。

  据实验研究报道,测定生地黄与熟地黄的水浸出物、醇浸出物的含量,结果是干地黄为91.79%、1.67%,而熟地黄分别为102.43%、4.25%,熟地黄的水、醇浸出物含量明显增加。干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及环烯醚萜苷,而熟地黄则几乎没有。熟地黄中含葡萄糖为8.57%,而鲜地黄为1.56%,说明炮制过程中,多糖转化为单糖。苷类成分亦有不同程度的分解,以单糖苷分解最多,其次为双糖苷,而三糖苷如地黄宁苷D几乎不分解。生地黄中含有5种水溶性氨基酸而熟地黄中仅含微量水溶性氨基酸,经测定干地黄水溶性氨基酸总量为61.533毫克 /克,而熟地黄仅为5.231毫克 /克。酒炖熟地黄的氨基酸为22.244毫克 /克 ,不加酒炖为5.231毫克 /克,干地黄为61.533毫克 /克,熟地黄氨基酸含量降低。黄酒中也含有氨基酸,可以看出黄酒对炖熟地黄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对酒炖熟地黄中的氨基酸含量也有影响。氨基酸因炮制而迅速减少,特别是碱性氨基酸、赖氨酸及精氨酸此倾向显著。熟地黄中氨基酸含量低,主要是由于糖类生成的果糖或5一羟甲糠醛与氨基酸类反应形成蛋白黑素之故。此外,生地黄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一定差异口。又据报道,采用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生地黄、酒制熟地黄中水苏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的含量,结果为:生地黄分别含29.46%、11.32%、4.15%、3.26%,而酒制熟地分别为:19.77%、7.59%、4.37%、9.23%。即地黄制熟后,水苏糖、半乳糖含量有所减少,而葡萄糖、果糖的含量明显增加.总糖量未有明显变化。

  药效学的实验研究证实,应用纤维蛋白平板法通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作用,探讨对纤溶系统的活化作用的实验证明,熟地黄具有活化作用而生地黄则无作用。从中国产熟地、干地黄药效上探讨对血管内血栓形成综合征作用进行了比较,认为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血管内血栓症,中国产的猪胆状的粗熟地能够强烈地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灶及单纯性坏死。抗凝血酶的作用,中国产地黄有显著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除生地黄外的各种地黄均有抗血纤溶酶的活性。

  有关炮制工艺的研究认为,采用立体烘干法加工干地黄,与传统的土焙法、平面烘干法进行对比,其干膏率提高2%,梓醇含量提高3倍。采用高压蒸制法制备熟地,生产周期短,燃料消耗少,节约时间,污染少,效率高。“热压”对药物穿透力强,受热快,药材质量达到传统的“黑如漆、亮如油、甜如饴”的标准。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炮制品中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后5-羟甲基糠醛含量增加20倍左右。常压蒸制24小时或加压蒸制4小时,能达到“黑如漆,甜如饴”的传统质量标准,其5-羟甲基糠醛含量在0.2%~0.3%之间,因此可以此含量来制定其质量标准利用反相HPLC测定不同条件下反复蒸制18次的地黄中梓醇和5-HMF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梓醇的含量减少,5-HMF的含量增加;梓醇的减少与5-HMF的增加呈现对应趋势,即梓醇的减少幅度越大,5-HMF的增加幅度越大;蒸制温度和液体辅料乙醇体积分数对梓醇和5-HMF的含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100℃、10%乙醇条件下炮制的熟地黄梓醇和5-HMF的含量变化较其他条件更快,效率更高。

  【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酒炒制、砂仁黄酒蒸等法。

  2.文献摘录“得清酒良”(《集注》)。“酒洒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者须用之”(《汤液》)。“酒浸上行外行”(《汤液》)。“治颈已上酒浸”(《珍珠囊》)。“酒洗曝干,恐寒伤胃气也”(《汤液》)。“酒炒则不妨胃”(《纲目》)。“……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景岳》)。“酒炒制其寒”(《通玄》)。“上升酒炒,行血酒炒”(《得配》)。

  “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则平宣,当依此以用之。”(《雷公》)“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世改用熟。”(《衍义》)“生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寒而补肾。”(《汤液》)“佐以砂(仁)沉(香)纳气归肾,疏地黄之滞”(《通玄》)。“纳气理气砂仁炒”(《得配》)。“入肾青盐水炒”(《玉楸》)。“阴火咳嗽童便拌炒”(《得配》)。“润肠人乳炒”(《得配》)。

  【总结】中药地黄的炮制属我国传统制药工艺、技术及理论的经典之作。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地黄炭等不同的炮制饮片,其性味、归经、功能及主治等均各有所长,临床应用也各具特色。炮制对地黄的化学成分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有量变,也有质变。如原存在于干地黄中的环烯醚萜及环烯醚萜苷在熟地黄中已基本不存在了,其次是苷类的分解和多糖、低聚糖的转化等也比较明显。如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等在蒸制中大部分已分解。砂仁制熟地仍有部分地区沿用,炮制目的是使熟地补而不腻,能借砂仁的辛温香窜之性以化湿行气,解熟地腻性,临床多用于阴虚、血虚、运化不健的病人。对地黄炭曾有人提出异议,历史上亦未见制炭作用的论述,但未能改变传统说法。制炭法又有炒炭和煅炭,应对其炮制作用、制炭方法及质量标准即存性程度和内在成分变化,进行探讨,为制定最佳制炭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最近更新时间:2018-08-02

中药炮制推荐文章

鸡骨草鸡骨草

麦芽炮制方法与标准  麦芽炮制方法在古代有微炒、煨制、炒焦制等法,现代炮制方法有麸炒、砂烫、蒸制等法。麦芽炮制标准为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详细] 枇杷叶炮制方法与标准  枇杷叶炮制方法在古代有枣汁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炮制法,现代炮制方法有焙制、姜制和炒制等炮制法。枇杷叶炮制标准为水分不得...[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正规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如果有错误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中药 | 网站地图 | 中药材名称大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Copyright © 2016 www.zhong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查询 京ICP备13004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