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中药材种植 > 山药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山药为常用中药材,为著名“四大怀药”之一,享誉国内外。本品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其品种主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i Thunb.(北产怀山药)和参薯Dioscorea alataL(南方产)的根茎。前者主要分布于河南温县、武陟、沁阳、博爱以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后者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生长环境】山药适应性较强,有喜温、喜肥、耐寒、忌积水、怕干旱的特性。生长期适宜温度20℃~30℃;30℃以上则抑制生长;出现霜冻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根茎能越冬。光照不足时藤蔓徒长,根茎细而短。
山药种子不易发芽,珠芽和根茎均能繁殖。
根茎作种子的,一般连续3年,种性退化,应用“零余子”(叶腋间的珠芽)培育栽种,进行品种复壮。山药生长期是:从播种到小暑前为地上部分发育迅速时期,小暑至立秋为结珠芽(零余子)期,立秋到秋分为根茎发育期。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山药为深根作物,宜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透气性强,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低洼积水、土壤黏重的地不宜种植。忌连作,一般间隔3~5年种1次。
选好地后进行深翻,细耙,整平,结合深耕施足底肥。然后起垅或作高畦、平畦,一般垅宽40~50厘米,畦宽100~120厘米,畦长视地形而定。
2、选种:一般在收获山药时,选择粗壮而无病害的根茎,于芦头7~15厘米处折断,切成长10~15厘米段,切口粘上草木灰,以使伤口愈合,置通风处晾4~5天后,储藏于沙中,备作种用。珠芽(零余子)繁殖:于植株枯萎摘收零余子,选择个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好的作种。用湿沙或两合土埋于室内,也可装入箩筐内,置于室外越冬。
3、栽植:一般于春分至清明前后栽种。珠芽(零余子)作种栽的多采用高畦或垅作栽种,畦按行距20~25厘米开沟,沟深6~10厘米,垅作栽种的于垅上开浅沟,两法均按株距10厘米下2~3个珠芽,然后覆土,种后浇水或盖上一层草,使土壤保墒。当年秋季挖出作种栽。芦头作种栽的多采用垅作或平畦栽种,垅作的于垅上开沟种植,畦作的按行距30~45厘米,沟深15厘米,宽15厘米,可种双行或单行,芦头顺序平放沟内,若双行可摆成人字形,使芦头在沟之中线的两旁,相距3厘米。栽后施粪土或覆土,稍加镇压,然后浇水或盖上一层草即可。有的产地为加工光山药,多采用穴栽,即于种植前用木棍或铁钎打洞,洞口直径2~5厘米,深40~100厘米,洞内填细沙或谷壳,待下沉后栽种,并将种栽的根芽对准沙土,然后覆土。
【栽培管理】
1、浇水:北方产区种植山药生长期要注意适时、适量浇水,以促进山药根部生长发育,使根茎粗、圆、长,两头匀称,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干旱会使根部发生畸形或分杈。第1次浇水不宜过多,否则会长粗脖子。当地表未干时进行第2次浇水,以防地表干裂,造成植株死亡。以后浇水要逐次增多,以不超过根部生长的深度为宜,否则根部易长成细长状。浇水时间以早晚为好,如遇连续高温天气,地温增高,可用井水小浇,以调节地温。雨季要注意田间排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烂。
2、中耕除草:山药出苗后,在南方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土壤易板结,特别在旱地种植又无稻草遮盖的情况下,每次浇水或雨后杂草滋生很快,要及时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4次。生长初期松土由浅渐深,生长后期则应浅松,以免损伤地下部分。
3、搭架:山药是缠绕草本植物,生长期要搭架,以利通风、透光,促使根茎生长和防止蔓延伏地丛生,叶枯黄或感染病虫害。一般苗高20厘米左右,可用竹条或树枝插于垅(畦)面上,使之攀缘;支架要牢固,高20厘米左右。
4、间苗:山药栽子或芦头,一般可萌生几个芽,形成一株数蔓;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应进行间苗,要求每株留1~2个健壮的芽,其余茎叶全部摘除。
5、追肥:山药为喜肥植物,除施足底肥外,在生长期还要追肥2~3次,追肥时间,第1次在苗高30~45厘米时,第2次在6~8月初,第3次在8月下旬。追肥可采用沟施,肥种以腐熟的人粪尿或饼肥。施肥量可视地力、肥源等情况而定。
6、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炭疽病:病原为真菌中半知菌类盘圆孢属黑盘孢菌。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褐色小斑,病斑逐渐扩大后呈黑褐色(中部褐色),并有不规则轮纹,上面有小黑点。茎基部常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造成枯茎落叶。天气潮湿时病部可产生粉红色黏状物,即病原分生孢子堆。病原菌以菌丝在病株或残体上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或水传播浸染,并能引起多次浸染。当夏季温度在25 0C~30℃,相对湿度大于80%时,发病严重。防治方法:搞好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枯枝残叶并将其烧毁,防止病原菌传播。栽种前用1:1: 150倍波尔多液浸种栽5~10分钟;发病期可用5%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7天1次,连续2~3次。
②褐斑病:病原为半知菌类中柱盘孢属黑盘。主要危害叶,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上,产生黄色或黄白色病斑,病边缘变褐色,微突出,中部淡褐色,散生黑色小斑点,即分生孢子盘,有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附着于受害部位越冬,翌年随风、水传播浸染,并能引起多次反复浸染,高温、高湿易感染发病。防治方法:清除病枝残叶烧毁;用1:1: 120倍波尔多液喷洒;用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
③白锈病:天气炎热,土壤水分过大,通风不良的情况易发生。发病时叶片先出现黄色斑点,叶背生一层白色粉末,逐渐变成黑点,最后叶片枯萎而死。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枯枝残叶,烧毁或深埋;用1: 500多菌灵或1: 1:120波尔多液喷洒,7~10天1次,连续3~4次。
2、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黑肉虫等虫害。防治方法:前两种害虫可用90%敌百虫原药配制成1:100的药液或用5%锌硫磷50g,拌鲜草5千克,制成毒饵诱杀;黑肉虫可用乐果乳剂或杀虫脒毒杀。
【收获与加工】
1、采收:通常在山药地上部分枯萎或半枯萎时采挖,用芦头栽种的当年收获,用珠芽(零余子)种植的第2年收获。采挖时间一般北方在10月下旬左右,南方则在12月至翌年2月。采收前拆去支架,割去藤茎,于垅(畦)的一端,开始顺行深挖,要注意防止损伤根茎。挖出后,除净泥土,折下芦头储藏作种,其余部分加工成商品。
2、加工:
(1)毛山药:将折下芦头的鲜山药,用竹刀刮去外皮,然后用硫黄熏,以熏软为度,再放人逼火或明火坑内烘炕,每100千克山药用硫黄0.3~1千克,熏闭24~48小时,以熏软、熏透,至根茎断面全白无黄心为佳。然后取出用清水洗,晒干或炕干即可。河南的加工方法是将山药放入篓内,每100千克用硫黄1千克,熏4~5小时,至全部出现水珠,及时把篓放在垫木上,让其自身闷压出水;在闷压过程中要倒篓几次,即把第一个篓上面的山药倒在另一个篓下面,将其闷透,至身软如棉,否则要再熏,闷好后取出日晒,粗大的山药一次晒干易空心,要多闷少晒,使其质坚实。如遇阴雨天气,山药易变色发黏,可用硫黄再熏,再晒。
(2)光山药:河南传统加工方法可分为3个阶段。①挑选,浸泡。即加工前选无损伤、冻伤、霉变、空心的优质毛山药,洗净泥沙,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左右,以浸透为度。②熏、晒、闷。其方法同加工毛山药,每100千克山药用硫黄0.5千克熏。③搓、拥、打磨,即先将闷软的光山药搓圆、搓直,稍晾干后,再闷软搓第2次,并用刀将光山药的两端切齐,削去疙瘩,修好个体。搓时要保证光山药的规格,搓、拥同时进行,直至体表圆而光滑,粗细均匀为止;打磨是将光山药往水里蘸一下,轻轻地刮去一层外皮,晾晒至干,然后用铜锣打磨,使表面光亮,两端用铁锉锉平,即成光山药。
【药材形状】
1、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厘米,直径0.3~0.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明显纵皱及栓皮未除尽的痕迹,偶有须根痕。质较硬,折断面白色粉质而现颗粒状。气微,味淡微酸,嚼之有黏性。
2、光山药:呈圆柱形,平滑,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外表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味淡微酸,嚼之有黏性。
(附]、参 薯、
【栽培管理】
1、选种:霜降前收获时,选择皮色光淌苗芽壮旺的竹根薯块根作种。在选种时要注意腐烂的种,皮色粗糙黑色以及蒂头黑皮色枯的山药块根均不宜做种用。将选好的良种窖藏,用稻草盖好,防冰冻,以备翌年作种用。
2、选土整地:选择黄泥壤土或黑沙壤土,以滤水和排水便利的土地为好。利用熟土栽培,以前作物栽辣椒和豆子的为好,栽红薯或其他作物不宜采用。否则含油藤(藤苗枯萎)。
先一年秋末冬初将地整好。整地时要在晴天进行,将土大块大块地挖松,深度为50~70厘米,使土壤经过日晒和冰霜风化。当年下种前于晴天再复挖1次,挖时注意只宜深挖,不宜多翻,多翻也会油藤,然后施放基肥,一般采用笋壳叶沤肥或草皮沤肥,如无笋壳沤肥可采用厩肥或混合绿肥。每667rr12用底肥10000~15000千克,绿肥愈好。如厩肥,每667平方米约需3000千克。然后根据肥料多少打穴,肥料多穴眼可大些,肥料少穴眼宜小点。穴深15~20厘米,穴距33~36厘米,行距50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打穴约3000个大穴,底面上加盖黑泥和尿灰,然后再淋大粪,在大粪面上薄盖一层黄泥,以待栽种(每667平方米需大粪500~750千克,尿水1500~2000千克)。
3、清明前后2~3天栽种,选晴天将做种的山药切成小块,蒂头可以切小点,但不要切成两边,中间筒子可以切成两边,大的切成3块,尾部的根块可切大点,因尾节生气稍弱,切小了影响生长。1千克切24~32块,将切好的块根拌上柴火灰或炭灰后,再放于太阳下晒l~2小时,以晒干切破面的沾涎为度。如来不及晒,亦可边切边拌下种。栽种时,看施肥情况,如果牛粪肥多,其他肥少,就将山药种放在穴的侧边;如果灰肥多,其他肥少,就将山药种放在穴的中间,放时种皮放下面(靠土),种的心向肥边,以利发芽生根。栽时宜浅,农村有句俗话“芋头栽到底,山药栽过米”,这说明山药不宜深栽。栽好后覆土抽行时不要弄动山药,否则影响发苗不一致和生长不良,然后将种好的山药盖上茅草或权柴,但盖柴权后追肥、除草不太方便,幼苗生长不如盖茅草的好。
4、中耕追肥:山药苗长到10~20厘米深时,扒松表土,不追肥。长到35~50厘米时须中耕2~3次,中耕1次,追肥1次,一般用小便掺水30%~40%,化肥只能用硫酸亚铁,其他肥料不宜使用。中耕施肥后,再铺上20~30厘米厚的茅草,茅草铺上既可作肥料,又可抗旱,铺茅草以晴天中午或下午进行为好,清晨不宜进行,因苗心很嫩,又有露水,容易触断苗心导致油藤或生长不良等现象。苗长至100厘米左右以后,用净尿或硫酸亚铁再施肥1次,或用氯化钠每1千克掺水6~7千克,施肥时氯化钠溶液不要泼到山药叶上,以免烧坏幼苗,最好用桐枯、棉枯、麻枯对小便施用为宜。
山药苗在三伏天或时晴时雨的天气,容易成片枯萎(油藤)。如发现时,应立即将油藤的苗叶割掉,然后用净小便淋1次,在3天内可以回青,如果不及时制止,传染很快,易导致成片死亡。
5、收获加工:参薯收获期以霜降前5~10天为宜,收挖过早未成熟,块根小,水分多,加工出货率低,品质差;过迟挖采则不易保管。挖得的鲜山药应分批堆放或窖藏,不宜堆放过高、过厚,防止撞破外皮出涎,而发生腐烂。
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不适宜于黏土和碱土地,若为种过芝麻、大豆、高梁、西瓜、棉花的地以及本季与芝麻、高粱毗邻的地,都不适宜种植地黄。凡种过地黄的地,需经过5~6年与禾本科植物间作后方可再种,否则易生病害或不长根茎,有的甚至会枯死。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地黄适宜于地势高、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采用冬耕,这样可以使越冬虫卵冻死,减少虫害。春耕前每667平方米加入1500~2000千克厩肥或100千克棉子饼作基肥,耕时犁18~26厘米。犁后把地反复耙几遍,耙后做成小畦以便管理;一般畦长670~1000厘米,宽100厘米左右,畦要一头或两头稍低些,有出水口和排水沟,以防积水。
2、繁殖种栽:地黄多用根茎繁殖,适用作繁殖的根茎有两种来源。
(1)将清明前后种植的地黄,在小暑后选择植株健壮的掘起来,另切成3.3厘米左右长,直径1~1.2厘米,移植于事先准备好的小畦内。畦长1000厘米,宽150厘米,株距6.5厘米,并开好排水沟。除施好肥外,还应不断地追肥(忌人尿肥),浇水,加强管理。蓄苗667平方米。翌年可种33 350~46690平方米;地黄苗待霜降后挖取,置于室内,用沙土覆盖保温,翌年清明前后用此作种。
(2)种育苗法:即在收获时,细小不合规格的根茎,埋在地里,以备翌年作种用,这样苗的大小不匀,产量也不如事先育苗的稳定。根茎繁殖的优点是成熟快,当年种,当年收获,但是连续若干年后,会使品种退化产量降低。
(3)复壮良种:为了使品种复壮,需要采用种子繁育,即保留下生长良好的植株,任其开花结种子,翌年春天再进行用其种子播种,连续2~3年后,选择留种用的根茎进行种植。这样能增加产量,但缺点是费时较长。主产区河南盛行的金状元、白状元等好品种,都是通过种子培育选择得来的。
3、种植:栽种时选择优良种,标准有三不要,即太小的不要,太短的不要,带病的不要。在清明节至谷雨间种植的叫早地黄;在小满至芒种间(最迟不得迟于芒种)种植的叫晚地黄。早地黄因生长期较长,在质量和产量上都比晚地黄好。将选择好的种茎切成3厘米左右长,以行距125厘米,株距100厘米进行穴种一截,种植后覆盖土,并用细土堆高约7厘米的小土堆,如果种时天旱,可先浇水润湿后再种。堆土的目的主要为保温、保湿。每667平方米种4000~5000株,需种茎15~20千克。
【栽培管理】种后2星期,可稍浇一些水,并施少许肥饼,将小土推轻轻拉平,再过1星期后可能全部出苗。幼苗生出6片真叶时,往往会在其周围生出许多苗,这时可进行间苗工作,留存生长健壮的苗,并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如果发现地中某些畦面缺苗,可用间下的幼苗补栽,以保证全苗。以后应经常到地中检查,摘除抽出的花茎,以免开花,影响根茎产量。
1、施肥:地黄吸肥力大,宜施足基肥。当苗长到13~16厘米时可追肥1次,以花生饼、豆饼、芝麻饼等饼肥为好(生地黄喜爱磷钾肥);如上述肥不足时,可用牲口肥、草木灰、熏肥等代替。小暑后再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地每次追饼肥50~75千克,或稀人粪尿或厩肥1500千克(第2次不宜施用人粪尿)。小暑后应避免施含氮较多的追肥,才不致枝叶徒长,影响根茎发育。
2、灌溉:地黄怕淹也怕旱,所以在生长前期宜轻浇、勤浇,不适大水浇,更不宜积水。生长中期到后期,则宜逐减少浇量,只保持一定的湿润就行。浇水时要掌握三浇三不浇,即天旱浇、施肥后浇、早晨浇(浇时要小水浇);不旱不浇、中午不浇、天阴不浇。浇水排水不当,往往会使地黄罹青枯病,很快地死亡。
3、中耕除草:在立秋前苗长至20~25厘米时可适当进行锄草松土,但不能锄深,以免伤根茎。立秋后就更不宜动锄了,如果地中有草可用手拔去。
4、病虫害防治:
(1)病害:常见最危害的是青枯病,会使全部地黄在几天内死完。防治办法:应注意排水,多施磷钾肥,拔去病株,须经常注意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否则难以拯救。
(2)虫害:其主要虫害为红蜘蛛,发生在6~7月,来势猛,危害大。发病后,叶面出现黄白点,逐渐变黄,叶背出现蜘蛛网,后期叶片皱缩而布满小斑点。防治办法:从幼苗期开始,每隔15天左右喷洒1次氧化乐果1000倍液。
【收获与加工】
1、收获:清明至谷雨种的早地黄,一般于本年立秋到白露时期采收;小满至芒种种的晚地黄,一般于本年霜降后采收。采收时植株应为叶枯停止生长状态,早地黄迟点收对质量、产量都有利,但不能迟到下雪。采收方法很简单,像收红薯一样用锄头挖取,但应严格防止割破根茎以至影响质量。细小不合规格的根茎翌年可留做繁殖用,合符规格的应边收边加工,不宜久搁,否则降低药用价值。
2、加工方法:
(1)鲜地黄:收获后,除去须根,沙藏或窖藏备药用。
(2)干地黄加工:设长方形烘(焙)炕,宽约165厘米,长495~528厘米,一端设有炕炉,备燃煤升火用,烟火道由当中通过,于另一端设有烟囱出烟。烘(焙)炕分为两层,上层即火炕面,用方土砖盖平,下层在炕之下火道两旁,故又称内炕,由烟火道从中隔为两部。于炕两侧留有许多门洞,以便在炕内伸手工作。炕(焙)设好后,将收获的鲜地黄分为大、中、小三类,大的放在内炕烘焙,中、小的放在上层炕面烘焙。按上述大小设置的火炕,一次可烘焙地黄300千克左右,约用煤100千克,需时4天。前两天用旺火,后两天改用微火。随时根据火力大小,昼夜看守,注意翻动(初上炕1天到1.5天翻1次,以后1天翻2次),以使火力均匀,直焙至柔软即成。未软的可继续烘焙,烘成后趁热取出,堆积存放,上面用席草或稻草覆盖,使地黄发汗回软。过去多将地黄盖至发霉,用水搓揉成圆坨状。现已减少搓揉工序,节约人力成本很多。
【药材形状】
1、鲜地黄:呈纺锤形或类条形,外皮薄浅黄色,具弯曲的纵皱及芽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状油点、木部黄白色,具菊花心。气微,味微甘苦。
2、干地黄:呈不规则圆形块状或条状,稍弯而扭曲,表面黑色或浅黑色,全体皱扁(圆)不平,具不规则的弯曲纹。体重,质软而韧,干后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中间菊花纹明显,肉质肥厚,油润而有光泽,具黏性。气香,味甜。
最近更新时间:2018-07-16